华东交通大学5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
“轨道说”学术讲座第23期
报告题目:本征自感知混凝土与智能基础设施
报告人:韩宝国 教授
时 间: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下午)4:30-6:30
地 点:教40栋204会议室
主持人:陈梦成 教授
报告人简介:
韩宝国,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2001年和2005分别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5-2012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2012年至今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2008-2011年受邀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访问研究。主要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高性能与多功能混凝土、纳米/纤维复合、结构监测和交通探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撰写英文专著3部、编著/参著近20部,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谷歌学术引用近6000次,被美国全国广播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台以及科技媒体进行亮点报道近20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排3)。受邀担任近30种学术兼职(学术组织、期刊编委和国/境内外科研项目/奖励评审等)及120余种著作/期刊审稿人(获杰出审稿人奖近20次及全球同行评审奖);培养出站博士后1名、毕业博士6名及硕士21名(入选辽宁省优秀学位论文4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报告摘要:
基础设施会逐渐老化并缓慢劣化,其劣化从材料层面开始,在早期阶段感知材料性能的这种变化便可在基础设施发生重大损坏前进行维护,从而提升其安全性与韧性。因此,材料性能的原位监测对于发展具有数字化特征的智能基础设施至关重要。混凝土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设施材料,但其主要作为结构材料使用,并不具有原位监测能力(即本征自感知性能)。复合导电填料可使混凝土具备感知自身应变、应力或损伤的能力,同时还可提升其力学和耐久性。本征自感知混凝土的出现为发展智能基础设施进而实现其原位监测奠定了材料基础。本报告将介绍本征自感知混凝土的制备、性能、机理、模型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欢迎感兴趣的师生参加!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9月11日
责任编辑:邱光应